结核分枝杆菌的三维结构dihydrodipicolinate reductase-NADH-2, 6-PDC -NADPH-2, 6-PDC复合物。结构和诱变核苷酸特异性分析放松。
文章的细节
-
引用
-
郑Cirilli M, R, Scapin G,布兰查德JS
结核分枝杆菌的三维结构dihydrodipicolinate reductase-NADH-2, 6-PDC -NADPH-2, 6-PDC复合物。结构和诱变核苷酸特异性分析放松。
生物化学。2003年9月16日,42 (36):10644 - 50。
- PubMed ID
-
12962488 (在PubMed]
- 文摘
-
Dihydrodipicolinate还原酶(DHPR)催化降低吡啶nucleotide-dependent还原α,beta-unsaturated环状亚胺,生成tetrahydrodipicolinate Dihydrodipicolinate,。这种酶催化的第二步生成meso-diaminopimelate细菌生物合成途径,细菌细胞壁的一个组成部分,氨基酸赖氨酸。结核分枝杆菌的dapB-encoded DHPR被克隆,表达,纯化,结晶和两个三元复合物NADH和NADPH和抑制剂2,6-pyridinedicarboxylate (2, 6-PDC)。使用分子结构解决了更换策略,和DHPR-NADH-2 6-PDC DHPR-NADPH-2, 6-PDC复合物被精炼对数据2.3和2.5,分别。结核分枝杆菌DHPR是四聚物相同的子单元,每个单元由两个柔性铰链连接的两个域组成的地区。n端结构域结合吡啶核苷酸,而c端域参与四聚物的形成和衬底/抑制剂具有约束力。结核分枝杆菌DHPR使用NADH和NADPH效率基于V / K值几乎相同。调查这个底物专一性的本质,我们已经生成的两个突变体,K9A K11A,接近2的磷酸的残留NADPH。这两个突变体表现出特异性降低NADPH的因素,6 - 30倍,分别,但K11A突变展品使用NADH WT活动的270%。的高度保守的结构核苷酸褶皱可能允许其他酶的核苷酸特异性改变使用类似的诱变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