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基因的卟啉合成谷氨酸1-semialdehyde转氨酶藻青菌和大肠杆菌。
文章的细节
-
引用
-
格林B,公牛,Breu V
结构基因的卟啉合成谷氨酸1-semialdehyde转氨酶藻青菌和大肠杆菌。
摩尔创麝猫。1991年1月,225 (1):1 - 10。
- PubMed ID
-
1900346 (在PubMed]
- 文摘
-
在细菌5-aminolevulinate,普遍的生物合成前体的卟啉核血红素,叶绿素和比邻是由两种不同的合成路径:紫色非硫细菌(Rhodobacter)或根瘤菌5-aminolevulinate合酶凝结甘氨酸和琥珀酰辅酶5-aminolevulinate一样在哺乳动物细胞和酵母。在蓝藻,绿色和紫色硫细菌,如叶绿体高等植物和藻类的途径将谷氨酸转化为5-aminolevulinate三个步骤。最后一步是谷氨酸1-semialdehyde成5-aminolevulinate的转换。使用cDNA克隆编码谷氨酸1-semialdehyde转氨酶从大麦,这种酶基因被克隆聚球藻属PCC6301大肠杆菌和测序。popC基因的大肠杆菌,以前认为编码5-aminolevulinate合成酶,似乎是谷氨酸1-semialdehyde转氨酶的结构基因。域与相同的氨基酸序列组成48%的大麦的主要结构,蓝藻和假定的大肠杆菌谷氨酸1-semialdehyde转氨酶。蓝藻和大麦酶份额72%相同的残留物。肽可能含有磷酸吡哆胺绑定赖氨酸在所有三个蛋白质序列是守恒的。